青松解讀:陪診員興起的背後:誰來守護這個“銀發時代”?

發表時間:2021-12-01 17:28作者:青松康護

如何看待陪診員?



之前26歲西安女孩醫院當陪診員事件,加上最近主流媒體的後續報道和多次提及,讓陪診員這個職業再次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。



據了解,事件主角小宇,當醫院陪診員已經2年了。在兩年的時間裡,她陪診了快200人,有時一天最多要跑四五家醫院。每天的工作就是幫客戶挂号、取号、取檢查結果和藥品等。



而據小宇講述,其中服務對象主要還是一些子女不在身邊,就醫不太方便的老人。





老年人醫療康複面臨哪些難題?



其實,這個職業的興起,不算是突然湧現,應該算是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所自然催生出來的。


報道指出,随着人口老齡化加劇、醫療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,老年人“一體多病”、看病要跑多個科室,對網上挂号、手機支付不熟悉等情況催生了陪診員這個職業。客觀說,它的産生順應了市場需求,有利于幫助患者就醫。



對于老年人來講,雖然就醫越來越科技信息化,但就醫面臨的諸多不便卻一點沒少。



比如:醫院每日人滿為患,一号難求;科室衆多,容易挂錯号,想重新挂号時卻發現當天的号已經沒了;醫院越建越大,布局越來越複雜,挂号、繳費、取藥、治療等每個環節都要在醫院樓層間穿梭幾個來回,很容易被搞得暈頭轉向;患者從醫護服務方面和情感方面也很難得到好的關照。



除了就醫方面的困境之外,病後的康複護理等工作也給老人帶來了不小的麻煩。



老人生病,一般不願意麻煩子女,不願意給兒女增添負擔,但病後可能要卧床、需要康複護理,如果沒有很好的陪護、專業的康複護理,可能會導緻老人身體越來越差,尤其是高齡、失能、失智類的老人,就更是如此了。




康複護理人員嚴重緊缺,國家出手



我國本身康複護理人員不足,随着老齡化的加劇,導緻需求與日俱增,相關服務人員出現嚴重缺失,而且其中還包含專業化、職業化水平不夠,人員流失嚴重等問題。



為此,國家也相繼出台了很多政策,推動擴大更多相關人員的加入。





就在上月,國家衛生健康委、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剛剛聯合發布了《關于加快推進康複醫療工作發展意見的通知》。提出力争到2022年,逐步建立一支數量合理、素質優良的康複醫療專業隊伍,每10萬人口康複醫師達到6人、康複治療師達到10人。到2025年,每10萬人口康複醫師達到8人、康複治療師達到12人。康複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升。



通知指出,要以患者為中心,将康複醫療服務延伸到患者的社區和家裡,尤其是需要居家康複的高齡失能老人、慢病患者等。康複要早期介入,将康複貫穿整個診療過程,提高醫療效果,促進患者快速康複和功能恢複。




文末延展:



再次回到開頭提到的”26歲陪診員事件”,仔細想想,陪診員興起的背後可能是老人的無奈,是對他們缺少關心,是老人對兒女的愛,是兒女的壓力,也是高額醫療費用和護理依賴等問題的突顯。



老人其實可能不懂也不在意醫療技術如何突破、醫療如何改革、康複師計劃等,他們隻是單純的希望自己年老時仍舊能獨立生活,做些自己想做的事,有一定生活質量,不至于衆病纏身、長期卧床,自己痛苦不堪,也成為了家裡的負擔。



社會日益進步、長壽越來越普遍的今天,相關服務也會越來越全面和完善。衷心希望每個人都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動權,享受值得期待的百歲人生!


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編号:(京)-經營性-2021-0031
人在哪裡,健康服務就在哪裡